目前台灣的經典商業書籍,多半來自日本、歐美或中國,因此建議大家學習廣告和行銷時,多參考國外的商業案例。儘管國內的市場比較小,不同國家的消費習慣也有差異,但不可否認在國際化的商業結構下,時常對行銷趨勢有所洞察,能在未來幫助我們延伸各種應對的行銷策略。
這篇文章就透過七個英文句子,解析行銷人常見的迷思,看看你犯了哪些錯誤吧!
1. Customers are not as smart or dumb as marketers think. 消費者比你想像中聰明許多
許多做品牌、從事行銷工作的人,常把消費者看成愚昧無知的提款機。廣告教父-大衛·奧格威曾說過:「消費者是你妻子那樣的人,你要是以為靠幾句花言巧語就能讓她買東西,那就是在汙辱她的智慧。」
不做顧客分析,就是不尊重消費者
哪怕你知道他們的性別、年齡、學歷、職業,卻說不出為什麼他們要買你的商品,或是你總想透過一個廣告就把商品推銷給所有人,這樣也是不太可能的。
2. Don’t market on channels you don’t use yourself because you won’t understand why people use them. 不要在你自己沒使用的社群平台上行銷,因為你不懂為什麼別人使用它
曾經有個人問我怎麼在 Instagram 招攬生意,因為對方有點年紀,我反問她:「你平常有在使用 IG 嗎?你現在主要的客戶有哪些?」。她回答:「沒有耶!我沒使用過 IG,就連 FB 也很少用…客戶幾乎是朋友介紹來的」
這時我建議她,先自己熟悉這些社群軟體後,再思考怎麼在上面行銷。因為通常問這類型問題的人,可能只看到社群行銷光鮮亮麗的一面,沒辦法長期做內容,那倒不如先自己使用後,分析自己跟身邊朋友什麼時候會瀏覽 IG,當下的心情是什麼狀態?如果正在通勤,可能不太適合放太多文字的內容;如果正在用餐,多製作影片也許比較洽當。
3. You can buy exposure, but you can’t buy attention. 你可以買到曝光,但買不到別人的持續關注
以經營 Instagram 帳號來說,儘管你能藉由廣告讓別人注意到你的內容,但對方要不要按下「追蹤」並進一步「購買商品」又是另一回事。還有一些人,在剛建立 IG 帳號後,只發了三篇貼文就開始下廣告,希望藉此增加帳號粉絲。但你有沒有想過,一位爆紅的歌手如果只有一首歌好聽,可能會紅極一時,卻沒辦法建立長期追隨你的死忠粉絲。
建議大家先做好社群媒體的受眾定位,有了一定基礎的內容策略和排版設計,再開始投放廣告。如果你正苦惱如何經營 Instagram,不確定受眾喜歡哪些內容,可以參考我的 IG 帳號健診服務,所有自媒體、品牌帳號,我都能幫你找出弱點並公開我的 IG 經營秘訣喔!
4. The best marketing strategy is to create a great product. 最好的行銷策略,就是「開發好產品」
所謂的好廣告,是消費者看完你的廣告後說:「這真是好產品」,而不是說:「這真是好廣告」。做好行銷的基礎就是開發好產品,儘管有些人能把沒什麼價值的產品銷售出去,但行銷不僅限於那段轉換過程,顧客終身價值(Customer lifetime value)才是你該關注的部分。
假如你請一位知名網紅業配,雖然能讓許多人注意到你的品牌,但產品本身不好用、購物流程不順暢,反而可能在網路留下負面口碑。所以好的銷售能力能帶來短期銷售量,卻沒辦法替品牌帶來長期價值。
延伸閱讀:請網紅業配沒有效果,問題可能出在品牌身上(你要教教他!)
5. The more your marketing sounds like marketing, the worse it will perform. 你的廣告看起來越像廣告,成效就會越差
現在 Youtube 的發燒影片、Tiktok 的短影音、FB 的 Watch 影片,因為內容有趣,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。所以你所做的廣告絕不能太突兀,這樣觀眾絕對會反射性直接滑掉。
請你實際使用每個社群平台後,了解大家為什麼使用這些軟體,針對不同平台、受眾喜好做出形式差異。像 TikTok 的影片特色就是搞笑無厘頭、短時間15秒左右,你就必須製作這類型的影片,才會讓觀眾看完你的內容。
延伸閱讀:Google關鍵字廣告,5個常見文案地雷
6. There’s no marketing without repetition. 沒有行銷活動是不用持續重複的
有些人在發了一篇貼文、上傳了一支影片、下了一次廣告,幾天後沒看到效果就立即認為他們沒辦法帶來任何效益。但所謂的「行銷活動」其實是傳遞價值和經營顧客關係的流程,嚴格來說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。我們對某個品牌有印象,可能是因為你經常在捷運站看到廣告,可能聽過好幾位 KOL 推薦過,又或是在某個網站看到廣告。
切記擬定行銷策略後,花時間測試不同社群平台、曝光管道,雖然有些社群平台沒辦法直接導購,卻可以發揮「助攻」效果。(假如你看過某位 Youtuber 推薦某牌除濕機,當下沒有購買,但在使用 Facebook 看到商品廣告後決定購買,那 Youtube 就是助攻的角色)
7. You don’t need a big budget, you need a big story. 你不需要很大的預算,你需要很有力的故事
假如你的品牌背後沒有什麼偉大故事(相信不少品牌都是),可以在社群媒體打造「人味」,透過一篇篇貼文、簡單的文字就讓消費者對你產生認知。
這邊所說的「認知」,不是對品牌名稱的單純認知(我知道這個品牌),而是在你心中已經有了心佔。你請消費者回答:「你知道的新聞 app 有哪些?」,能從消費者口中說出來的 app 名稱,才代表在他們心目中已產生了認知。
你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以下內容,不需要特別請文案公司幫你寫故事,也能讓消費者打從心底想多認識你。
(1) 讓員工說說話
這能讓消費者感受你是位有管理能力且顧及員工感受的好主管,畢竟沒人喜歡慣老闆對吧?這也有機會吸引優秀的夥伴加入,對品牌印象有非常好的加分效果。
(2) 最受歡迎的商品
當初是因為「誰」而開發這個產品?商品上市多久了?當初歷時多久開發?產品名稱怎麼來的?這些小故事不一定會出現在你的產品頁面,但不時在社群媒體分享這些小故事,比起官網正式的文字相對有溫度,讓消費者覺得更認識你們、跟你們的距離更近了。💜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