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班回家後,你通常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,都在做哪些事呢?
跟朋友聚會、健身房運動、和家人相處都是很棒的選擇。雖然有不少人希望能在下班後充實自我、持續學習,可惜真的挪不出多餘時間。
也有人說「早晨」是最好的學習時段,但早起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,這時你更該好好規劃下班後的時間。
最近閱讀了《生時間》這本書,裡面總共提供 87 個提升工作效率的技巧,雖然不是每個項目我都有辦法做到,或是我認為根本沒幫助,但裡面也分享了許多過去沒嘗試過的做法,不只是登出社群軟體、關閉手機通知。
內容大綱
1. 避免一直看新聞

從 2020 新冠疫情爆發後,許多人為了獲得最即時的資訊,除了每天下午 2:00 準時收看指揮中心直播,回到家也持續關注新聞,不遺漏任何疫情消息。但新聞真的有種魔力,會讓你一則接著一則看,很容易幾個小時就過去了。
我只會在當日疫情結果出來後,稍微看一下確診人數,或查看朋友傳來與自己相關的報導。另外,台灣很多新聞都使用比較誇張的用詞,容易讓你造成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懼。😭
2.避免用手機看時間
就算你沒有打算使用手機,打開螢幕總會不小心看到別人傳來的訊息或 APP 推播通知,這時就有可能中斷你正在進行的事,讓本來沒有想用手機的你,忍不住點開來滑兩下。
如果家裡沒有時鐘,租屋族可以選擇戴手錶或在桌上放鬧鐘哦!
3. 避免長時間使用社群軟體
以下社群平台使用數據提供大家參考:
- 台灣每人擁有 8.4 個社群媒體帳號
- Instagram 的使用者平均每天花上 30 分鐘的時間
- 台灣人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是 Youtube 和 Facebook
台灣人一天有近 8 小時都在網路上,所以很容易流失個人進修時間。假如手機是 iOS 作業系統,可以到「設定 > 螢幕使用時間 > App 限制」,限定某些 APP 的使用時數,有效控制社群軟體使用。
另外,假如你跟我一樣是 Instagram 創作者(我主要分享行銷、職涯相關內容),必須經常觀察社群趨勢與其他創作者的內容,被禁止社群軟體使用時間可能會帶來不便,可以善用 IG 內建的「時間提醒」功能,只要使用超過設定的時間就會跳出通知。看到通知後,我會儘速完成正在進行的內容,把焦點移往其他學習項目上🙌🏻。

4. 避免想到什麼做什麼
事先列下到家後的待辦事項的事很重要,才不會在回到家後東摸西摸,思考待會要做什麼,然後時間又過去了。我會在每天早起後,思考當天晚上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,看是要學習英文、製作貼文或完成哪些線上課程的進度。如果你早上來不及思考這些事,也可以在週日就先訂下週晚上要完成的事,一天 1 件就行。
5. 避免熬夜
最近因為疫情嚴峻,公司實施遠距工作。不過我每天也只多睡半小時左右(也就是通勤時間)。假如你因為報復性熬夜導致隔天精神不濟,到了晚上絕對沒有學習精力!

另外,也建議大家養成睡前 30 分鐘關閉電子產品的習慣。因為睡前使用手機 / 電腦、看電視都會破壞睡眠品質,不僅會讓你遲遲無法入睡,還會導致夜間頻繁醒來,就算睡眠時間超過 7-8 小時還是會感覺沒有足夠休息到。
睡前不使用手機、不看電視還可以做哪些事?
你可以嘗試閱讀實體書、靜心冥想或與家人輕鬆聊天,我自己實測過真的有效!而且本來堆積如山的書本也都迅速讀完了。
6. 避免給自己學習壓力
雖然這篇文章分享「如何挪出學習時間」,但與家人的情感聯繫和生活品質還是要顧好,像我如果上班太累,還是會讓自己好好休息、追劇。如果真的擠不出時間學習,就按照自己習慣的生活步調就好,畢竟每個人生追求的目標都不同。
總結來說還是學習動力
就算你很有自制力,沒有學習目標也是白搭。最好先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學習,是為了跳槽、升遷還是覺得職涯碰到瓶頸,想培養其他個人興趣?動機不強烈的話,很有可能時間生出來了卻不知道要做什麼!
像我自己在突破萬名 IG 粉絲追蹤後,開始有了 IG 帳號健診服務,協助經營 IG 卡關的人突破盲點、提供未來內容經營建議;也陸續收到不少講座單位邀約,請我教學 IG 經營心法。因此我花更多時間關注 Instagram 的最新功能、外國社群趨勢,以及挖掘學生常見的痛點。
為了不被問倒,我有非常強烈的求知慾望,就算每天下班後還有 2-3 小時可以精進自我,卻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。而且每個人喜歡的事情很難只有一項,除了行銷以外我也希望多涉略其他領域的知識,所以「生時間」的確是你我都需要學習的人生技能!